-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 如何正确维护安全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业务延伸至互联网,相比于传统的线下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场景,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现在更多采用征信、大数据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产品来协助设计并开展互联网创新业务。
-
银行“稳定器”消费贷崛起 房贷不再“受宠”
随着半年报披露收官,银行贷款投向秘密揭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6家银行半年报发现,银行业的信贷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
房贷投放增速放缓 上海个人住房贷款连续8个月下降
8月16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布的上海市货币信贷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7月,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当月新增106.84亿元,同比少增148.37亿元。
-
工、农、中、建集体公布“成绩单” 有业绩才有底气
8月30日晚间,工、农、中、建集中公布了2017年半年“成绩单”。数据显示,四大行的业绩整体回暖。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均较去年同期出现回升,中国银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增速则比去年明显上升。
-
银行盈利能力多数回升25家银行上半年日赚逾43亿元
2017年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25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612亿元。另外,上半年国有五大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54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1亿元,同比增速4.45%。
-
天津房贷市场进一步收紧 房贷利率上浮是主旋律
目前天津首套房贷额度继续吃紧,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上浮房贷利率的行列。
-
银行与房企关系复杂 按揭贷增速快于开发贷
目前已经披露中报的三家上市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常熟银行合计的涉房贷款余额为5195.13亿元,较去年年底的4512.91亿元增长了15.12%。
-
北京地区信贷调控见成效 个人房贷持续缩水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明显回落。从新增额数据来看,个人购房贷款月度新增额呈不断下降趋势。
-
贷款额度仍然紧张 银行青睐类信贷业务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调研时了解到,在表内信贷额度趋紧的情况下,债券过桥等类信贷业务开始受到银行青睐。
-
民营银行的战斗:同质化之名与差异化之实关键在于视角
截止2017年7月,共有17家民营银行获批,15家已经开业。从银行定位来看,大多数民营银行定位于互联网经营模式;从业务布局来看,消费金融成为主流的选择。
-
不良贷款率仍将会“双升” 银行不良率是否“触顶”?
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不良率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之后,市场上认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将“触顶”并“稳中趋降”的观点逐渐增多。
-
四大国有银行集体“低头”联合互联网巨头寻找新方向
工、农、中、建和BATJ八大巨头之间两两配对的合作立刻触发了市场的兴奋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番携手民营互联网公司,让国有银行原先“天之骄子”的形象顿时亲和了几分。
-
银行贷款买房,想要拿证需要多长时间
贷款买房已经成为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因为,除了极少部分的土豪和有钱人,要知道现在这房价普通人谁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