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词: 无抵押信用贷款 房子抵押怎么贷 房产抵押贷款 信用贷办理条件 房产抵押消费贷款 急用钱贷款 保单贷 短期借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层变动频繁 行业洗牌与治理回归

2025-10-16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进入2025年下半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高层变动呈现“密集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以来,就有多家机构披露董事长、总经理、总裁等关键岗位调整消息。10月1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发布两则批复,核准周文龙担任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俞文佳担任副总经理。同时,京东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等近期也迎来新掌门人。

这种频繁人事变动现象,并非孤立事件,或是行业深度调整的信号。有监管人士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一方面,监管趋严、合规标准上升使得“董事长、总经理”不再是象征性的职能,而变成考核、治理和合规的核心节点;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消费信贷需求放缓、成本上升和不良率抬头,都给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路径带来挑战。

“换帅潮”涌动

9月以来,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密集迎来高层调整。10月1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发布批复,核准周文龙担任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俞文佳担任副总经理。这一变动结束了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岗位一年多的“真空期”。

同一时期,京东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等机构也陆续完成董事长、总裁的任职批复。仅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已有20余家消费金融公司出现董监高岗位调整,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

“监管要求更严了,增长空间也收窄了,旧的打法难以为继,企业必须重新配齐懂风险、懂数据、懂科技的人。”一位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工作多年中层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监管层持续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回归普惠定位,强化风险管控与资本约束,行业的经营逻辑发生深刻变化。头部机构依托银行或产业集团资源,仍能维持稳健增长;但中小机构普遍面临客户获取成本上升、利差收窄、不良率攀升等挑战。

有研究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持牌消金公司整体利润同比下滑近两成,不少企业从高增长切换到保生存模式。上述监管人士表示,监管更看重长期治理结构的稳健性,而非短期业绩波动,“领导班子调整,其实是在夯实内控与治理底座”。

在他看来,这波人事调整既是压力传导,也是主动求变。过去靠流量、靠导流平台扩张的轻资产模式逐渐失灵,新的竞争焦点转向数字化风控、精细化运营与场景生态融合。高管更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开端。

从流量思维到风控逻辑

在众多变动案例中,海尔消费金融的换帅颇具代表性。新任总经理周文龙曾任中原消费金融首任总经理,长期在银行体系从事零售信贷业务,被业内称为“兼具实操与治理经验的复合型管理者”。

博通咨询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周文龙的到来,意味着海尔消金从以往场景导向转向风控导向,这是一次结构性战略调整。“过去海尔消金依托集团产业链做场景化金融,偏重规模扩张;现在则更注重风控能力与数据体系,这是一种从‘快’到‘稳’的转变。”

公开资料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20.9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338.87亿元。公司近年因营销宣传、贷后管理等问题多次被监管处罚,合规体系短板凸显。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管理层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扩张,而是“修屋顶”——修复治理结构、重建内控机制。

类似的调整也在其他机构上演。建信消费金融的总裁宫永媛出身建行体系,拥有丰富的零售风控经验,被寄望于推动“集团协同”与“合规文化”落地;京东消费金融则在换帅后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优化,将科技、风控与场景运营三大板块打通,强化与京东集团生态的协同效应。

上述消金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监管不再鼓励盲目扩张,而是鼓励可持续经营。很多机构调整高管,是在补短板——补风控、补科技、补合规。”

在数字化浪潮下,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边界也在重绘。AI风控、联合建模、数据共享等新技术被频繁提及,但能否真正落地,仍取决于管理层的理解力与执行力。“高管更替不是人事问题,而是治理问题。真正优秀的掌舵人,必须懂得在合规框架下创新,而不是绕规则‘玩金融’。”该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周文龙、宫永媛、李波们的“登场”,恰恰折射出行业转向稳健运营、注重风控体系建设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两三年,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更多比拼风控模型、科技投入与客户精细运营能力,而非单纯的市场占有率。

重构期到来,行业洗牌与治理回归

如果说“换帅潮”是一种表象,那么更深层的逻辑,是消费金融行业在监管趋严与经济转型双重压力下的自我重构。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2025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高管频繁更替,是行业主动适应变革的表现。“过去几年是粗放增长阶段,现在是精细治理阶段。企业需要更懂科技、懂数据治理、懂风控文化的人,去带领组织跨过合规门槛。”这场重构不仅关乎组织架构,更关乎行业理念的转型。早期消费金融公司追求速度和规模,贷款余额、导流效率是核心指标;如今则强调质量与安全,资本充足率、不良率、合规得分成为新的考核重点。

同时,监管层在“强风控、防风险”的大背景下,对高管任职资格审核更为严格。上述监管人士对记者说:“今年上半年多家机构的高管批复周期明显延长,部分候选人因履历不符合资质要求被退回补充材料。”

这意味着,监管正在通过人事入口把控治理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重排。头部机构依托母行、平台或产业链生态,不断拉开差距;而部分中小机构则面临资金来源紧张、业务收缩的生存考验。“未来行业集中度会提升,牌照资源更稀缺,监管也更看重‘稳健运营、风险控制’的能力。真正能活下来的企业,必须同时具备科技实力与治理能力。”上述监管人士对记者说。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

贷款咨询:40000-9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