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X”到“521”,六大行新金融体系这样靠近新市民
2022-06-22
新市民需要新金融
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到,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基础金融服务,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增强新市民获得感。
新市民是原籍不在当地,在一个新城市(300778)进行较长时间学习、工作的各种群体的集合统称。他们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旺盛的金融需求。
旺盛的金融需求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契机,也向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要提升新市民对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金融科技的作用至关重要,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数字化转型。
笔者在梳理银行服务新市民的部分举措时发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601988)、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六家银行或发布新的服务体系标准,或公布新市民服务方案,强调通过新金融手段服务新市民。而这其中,科技元素必不可少。
服务新市民,六大行发布新金融服务体系
工行今年面向新市民推出“1+3+X”专属金融服务体系,为新市民提供专区服务。该行在手机银行APP上为新市民建立服务专区,实现快捷便利触达服务。
具体表现方面,工行重庆分行推出安心安居住房金融服务,为新市民提供线上全流程的租金信用贷款业务。另外,该分行还依托数字技术为新市民及其创办的企业精准有效提供信用贷款支持。
建设银行聚焦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的金融痛点难点,印发《中国建设银行服务新市民金融行动方案》。
在购房安居信贷方面,建设银行依托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实现新市民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提前还本等业务线上办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推广个人住房贷款各环节与政府部门系统直连,加强信息交互,在符合条件的城市试点不动产抵押线上办理;探索运用“数据+科技”科学评估新市民购房能力和收入水平,满足新市民购房者的合理住房信贷需求。
为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捷性,中国银行发布普惠金融支持新市民十条措施。该行建立“融资直通车”,搭建线上金融服务渠道,配套包括定制化产品方案、绿色审批及投诉处理通道、优惠贷款利率在内的专属服务,优先保障新市民贷款投放。
农业银行聚焦新市民在金融领域的需求,推出“521”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该行依托金融科技优势,完善智慧公积金管理系统,助力新市民住房公积金缴存渠道便捷化、服务智能化。
交通银行围绕新市民的“金融+非金融”服务需求,出台《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行动方案》。新市民在交通银行深圳各网点办理社保卡后,该卡可作为本人的代发工资结算账户,通过交通银行手机银行领取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服务,凭电子凭证即可看病就医、预约挂号缴费。
3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并发布新市民专属借记卡——“U+卡”,该卡叠加多项权益,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线上,邮储银行升级“邮惠付”服务,帮助新市民商户拓客引流;迭代优化手机银行功能,提供“亲情账户”便捷服务;搭建数字人民币代发服务体系,为新市民集中就业的企业提供数字人民币代发工资服务。
新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新金融
新市民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或外出求学,或外出工作,时长相对稳定,这让让金融科技有了用武之地。新市民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小程序线上办理业务。远程银行则可以辅助新市民办理信贷等业务。这些都体现着新技术的价值,也在凸显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新市民不仅可以接受当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还可以享受家乡金融的新金融服务。
以龙岩农信为例,该银行依托腾讯云建设了虚拟营业厅等远程银行系统,为远在东南亚和非洲的龙岩市民提供贷款服务。截至今年6月20日,龙岩农信“远程银行”办理业务笔数近5000笔,金额超过7.5亿元。
换言之,新金融不仅要服务外地入城的新市民,还要能服务那些外出,甚至在海外的本土市民。这些都是金融科技赋能新金融的优势,也是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增强新市民获得感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 中国电子银行网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