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性中小银行降准幅度达50个基点,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2022-04-16
4月1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记者注意到,此次降准特意提出了“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是出于什么原因?这项措施又将解决哪些问题?
对此,银柿财经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进行解读。专家普遍认为,此项举措有利于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缓解流动性约束,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并且能更精准地通过城商行等去扶持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大对小微、三农、民营企业、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对区域中小银行大幅降准,意在扶持实体经济】
疫情反复,中小企业承压,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一直也在困扰着他们。在不少专家看来,作为服务区域实体经济的区域性中小银行,通过此次降准不仅能降低资金成本,也能优化资金结构,能更好地以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记者,对符合条件的区域中小银行多调降25个基点,其实应该是考虑到部分区域中小银行面临经营、负债压力相对大一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则向记者解释道,一般而言,降准都是25个基点,但是此次对于区域性中小银行降准幅度达到50个基点,是一个较大的幅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林江进一步作出解释,首先,区域性中小型银行只做本地贷款,不存在跨省贷款的业务,对于客户的监管较为容易,即使扩大了贷款可贷规模,风险也要比大型银行小很多;其次,区域性中小型银行存量贷款与大型银行相比少很多,灵活性高,同时只涉及本地贷款业务因此对于客户的尽职调查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更大幅度地降低区域性中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可以将贷款业务更多地分流到区域性中小型银行,从而降低贷款的投入成本。
扶持实体经济则是“优待”之下更深层的目的。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城商行实际上是和地方企业连接最紧密的商业银行,本次政策是为了更精准地通过城商行等去扶持当地的经济发展,避免更多的城商行受到疫情的影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也认为,这一举措通过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产生积极作用。
“这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三农、民营企业、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周茂华说。他表示,整体上,货币政策预调微调,不改变稳健基调,也就是在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平稳增长同时,更注重信贷结构优化,为企业纾困,尤其是加大小微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的支持。
【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还需继续用好货币政策总量工具】
但具体到现实情况,想要实现政策预期,仍存在诸多困难。
林江提出:“现在仍存在两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是虽然银行可贷的资金增加了,但贷款需求较弱。经济下行,公司经营都相对保守,怎么贷出去是一个难题。二是,本次降准其实也是变相降息的做法,会进一步导致中美利差收窄,因此央行对于此次降息也是相对审慎的,对于区域性中小型银行的大幅降息可能是‘投石问路’。”林江教授进一步表示。
丁长发认为,目前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疫情政策的不确定性,此次降低农商行存款准备金或许也难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出建议,下一步应继续用好货币政策总量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同时,应突出结构性工具作用,如用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做好加法,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企业定向“输血”,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还要进一步传导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如适度放松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阶段性下调相关监管指标,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意愿和能力。对中小银行,应进一步放宽支农支小再贷款申请条件,支持发行金融债及资产支持证券,增加中小银行资金来源;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可转债等多种资本工具补充资本,优先支持中小银行上市,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同时,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减轻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包袱。金融机构内部应落实好容错纠错、尽职免责等要求,提高基层机构和员工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