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贡献了60%的税收 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信贷!
2022-03-07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两会期间,多位来自上市公司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加快构建更完善的民企信贷支持体系、举办国家级“汉交会”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项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加快构建更完善的民企信贷支持体系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民营企业发展遭遇了困难,需要一定的支持。”全国人大代表、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的建议是加快构建更完善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支持。
何金碧认为,从民营企业发展与贷款的相关数据来看,二者存在“不同步”的情况。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截至202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4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为国家税收贡献9.9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59.7%。
“2021年前10个月,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万亿元,虽然信贷比重有所提升,但与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不是很匹配。”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何金碧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何金碧认为构建完善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体系是关键。“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银行信贷政策支持体系,提升银行信贷在民营企业融资中的占比。”何金碧表示。除国家层面外,他还建议在金融机构层面优化信贷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建立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
其次,何金碧建议完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在具体措施上,他认为可通过发展涉及工商、税务、法院、环保等部门信息为一体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积极推动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高效对接,了解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最新需求,为服务民营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好基础。
“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也十分重要。”何金碧告诉记者,可在信息共享合作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企业信用水平,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比例,强化支持融资增信机制,增加征信有效供给。为此,他建议鼓励设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基金或信用保证基金,重点为首贷、转贷、续贷等提供增信服务,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此外,何金碧还建议完善信贷监管考核激励机制。在何金碧看来,提高民营企业贷款比例和规模的有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从制度上保证和增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信心。“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和纠错容错机制,减轻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强化‘敢贷愿贷’内生机制建设,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的内生动力。”
“通过构建完善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体系,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还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促进金融业转型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何金碧称。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提升法治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而打造创新型社会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建议,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仍需加强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张桂平表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保障。
张桂平介绍,他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法治化水平不高,对侵权行为认定不清、管控不严,一些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企业对商业机密等重要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保护能力不足,尤其是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缺乏足够能力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等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欠缺,对企业商业机密安全、运营管理安全、乃至生存安全都将构成严重威胁。”张桂平说,进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构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张桂平提出,首先应该梳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应根据时代和环境变化,加快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张桂平说。
他建议,在实施好民法典、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消除法律法规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增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张桂平同时建议,应加强知识产权重点领域的立法,完善有关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则。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完善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除了立法,行政执法的力度也需要加强。张桂平建议,可以根据知识产权不同类型来健全知识产权分类执法体系,规范知识产权执法流程和标准,明确界定各类侵权行为和适用法律,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明晰化、标准化。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和刑事打击力度,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确立“严保护”导向。
增强保护意识提升保护能力
制度建设提供了保障,企业自身也应该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张桂平表示,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商业机密保护制度,签署保密合同、保密协议等,确保企业商业机密不泄露。对恶意泄露企业机密信息、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的人员,严格追究其侵权责任。
“这就需要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对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律师等中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张桂平建议,不仅要在高等院校中培养,还可以从企业中选拔优秀员工送到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增强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
面向国际市场,张桂平建议构建涉外维权机制。一是构建基层知识产权诉讼纠纷帮扶中心,积极对接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由政府协调应诉资源,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纠纷。二是建设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完善跨境司法协作安排,形成高效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增强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活动中的知识产权维权和纠纷处理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举办国家级“汉交会”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内联九州,外通全球。武汉,自古就有‘货经汉口活’的商业传统,近代也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武汉完全有条件进一步升级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消费引领和产业带动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汉商集团董事长阎志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
据阎志介绍,今年全国两会他将提交“将武汉市列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观察员城市”的建议。同时,请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支持,参照广交会,在武汉举办中国武汉商品交易会,打造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内陆地区规模最大的交易展会。
“以举办国家级商品交易展会为突破口,支持武汉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汇聚国际国内商业资源,打造‘四向拓展’、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国际消费门户。”阎志说,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武汉迫切需要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持续赋能。
枢纽武汉勇担使命
“武汉的城市禀赋,能够在新发展格局中成为重要节点、担当重要使命。”阎志对记者表示,武汉产业基础强、市场空间大、科技资源多、辐射范围广,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交通、金融、科教、文化、旅游、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商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空间和商业禀赋等均展现出良好的优势。
“辐射”大半个中国,武汉拥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据阎志介绍,从武汉出发,高铁4小时可以到达国内80%主要城市,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中欧班列辐射34个国家,天河国际机场连接五大洲,“所以顺丰的物流机场就放在了咱们鄂州”。
武汉还拥有深厚的商业底蕴。阎志表示,鄂武商等四大商业上市公司拥有强大的零售实力,汉口北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400亿元,是我国规模最大、交易额第二的现代批发市场。此外,武汉自贸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跨境电商综试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政策红利正加速释放。
武汉还是全国“买买买”热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21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95.04亿元,同比增长10.5%,位居全国第九。同年,武汉市新增大型购物中心7个,大型直播基地发展至44个,新增各类首店162家、社区便利店724家,成功获评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打造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是武汉应承担的使命和作为。”阎志表示。
“汉交会”寻求新突破
“立足武汉举办国家级商品交易展会,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和突破口。”阎志说,会展经济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商业贸易、带动消费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动机。
武汉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会展城市之一,有着雄厚的会展产业基础。据统计,目前武汉市已拥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客厅中国文化博览中心、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及武汉国际贸易城等专业展馆,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良好。2021年,武汉成功举办了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华创会、汉交会、楚商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首届中国武汉文化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活动52场,为历年最多。
以2021年全球数字贸易大会暨中国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为例,这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全国工商联支持的会展,吸引了103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商团和国内外8491家企业及品牌商参加,达成交易金额4028亿元,超过52万人次观展。
武汉也一直在积极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工作。2019年,武汉出台了《全市加快新消费引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2021年又出台了《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丰富进口商品供给,接入全球商业消费新资源,搭建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桥梁,切实拉动内需促消费,赋能消费品生产企业和商贸业数智化转型。”阎志说,会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成交额、观展人数等看得见的数据,将深刻影响城市的品牌和辐射力。
“大家目标一致,共同努力!”阎志称。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支持温州创建金改“示范区” 鼓励“科研创富”
作为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董事局主席胡成中的关注视野,涉及中小企业、金融、民生等诸多热点话题。
今年全国两会,围绕温州金改、知识产权保护、“双碳”目标等热门话题,胡成中准备了多份具体而务实的建议,为家乡建设、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建言温州金改试验区“升级”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行地,经济发达,民间金融活跃。身为浙江温州人,胡成中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家乡金融建设。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温州自2012年获批全国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形成了33个“全国率先”、24个全国或全省“复制推广”的改革项目和经验。2021年,央行等五部门及第三方评估组对温州第一轮金改的成果给予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温州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深化改革,向更高阶段发展。基于这些试验成果,胡成中提出,建议央行等国家部委支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升级为“示范区”。
胡成中认为,支持温州创建“示范区”可重点从五方面工作着手: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优化便利华侨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健全支持产业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助力迈向共同富裕;构建现代化金融治理体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结合长期以来的思考,胡成中提出了具体的落实方案。比如,依托温州“金融大脑”,深化金融风险数字治理,完善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控机制,全面实现地方金融风险可防可控,推动“温州指数”覆盖全省。再如,深化“白名单”分类帮扶、企业预重整、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和联合授信等制度,构筑更加完备的府院联动机制,争取探索开展个人破产试点,实现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全周期、系统化运作。
胡成中还建议,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拓宽公共信用产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开展金融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不断优化信用环境。
鼓励支持“科研创富”
德力西集团的发展之路,也是自主创新之路。早在2000年,德力西就已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在与一线科研人员的接触合作中,胡成中听到了对方的不少苦恼。这些来自一线从业者的心声,成为他此次提出建议的动因之一。
“一线科研人员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例如好政策逐级落地慢,往往停在离一线科研人员‘一公里外’,看得见但享受不到。”在调研中,胡成中发现,国家早已出台科研经费包干制的相关办法,但具体到城市、高校,大多尚未出台执行细则,导致目前只能按老办法执行。
由此,胡成中提出,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对推诿拖延导致政策空转的单位要督办问责。“像个税减免等一些直接涉及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优惠政策,最好能给科研人员自主申报权,可以直接通过个税APP提交申报材料,需要涉及的各审核环节可以一网通办。”
“我们还观察到,国内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三方支持力量较薄弱,科研人员往往既要埋头搞科研,还要迈腿跑市场。”胡成中进一步举例说,部分海外名校有非常专业的成果转化促进机构,可以提供从价值评估到寻找合作方、促成交易等一条龙服务。国内很多成果转化促进机构仅承担了交易平台或者经办人角色,具体到寻找合作方、谈判等环节,还得科研人员亲自处理,挤占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针对这一现实难题,胡成中建议,要大力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第三方专业力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市场和商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科研人员可提取的成果转化收入比例没必要一味求高,可以根据整个“成果产生—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贡献度,以公平合理的原则动态确定。
“政策导向要旗帜鲜明地鼓励、支持‘科研创富’。”在胡成中看来,用科技产业化改变人们生活、改变经济结构乃至改变世界的“财富英雄”值得推崇。“和过去靠政策红利致富、近年来靠流量致富的群体相比,‘科研创富’更应成为科技强国时代、共同富裕时代的造富新高地。”胡成中说。